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31|回复: 0

【IUCSSA】史海沉钩-谁是IU首位中国毕业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9 20: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首百年,中国近代史始终与留学的历史紧紧重合。
曾几何时,疮痍河山,家仇国恨,留学是一代人在绝境中的最后希望。
曾几何时,“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留学只为探寻一个国家的出路。

百余年后,踏上这片异国的土地对于我们来说或许只是高考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在我们 深爱着的开花屯,华人群体不断壮大。作为其中的一员,你是否曾经萌发过这样的疑问——在我们学习、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有没有我们的前辈在百余年前留下过“辗转蹈海救乱世”的足迹?

1.jpg

老照片中这位文质彬彬的民国男子便是IU 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毕业生,也是目前已知的 第一位中国学生——徐维震(Showin Wetzen Hsu)。1909 年(宣统元年)毕业,获法学士学 位。今天,就让印第安纳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IUCSSA)带你回到百余年前,探寻印第安纳大学首位中国毕业生的传奇故事。

【暂露头角 – 南洋公学时期】
徐维震,浙江桐乡人,生于1881 年。1899 年与同胞兄弟徐维纶、徐维明[1]共同考入南 洋公学。南洋公学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更是西安交通大学和上 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能够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享有“东方 的MIT”之称,与其招生、教学的标准之严不无关系。据文献记载,学校招生考试不仅有笔 试,而且还有口试。学生在入校试业两月后,再经过严厉的考核,根据成绩分为五等培养。 五等学生之间递进递给,不及格或违反校规者随时开除[2]。徐维震所就读的“中院”更是当时南洋公学最高大上的学院,要求在完成三年的本院学习之外再完成两年的“高等预科课程”才能毕业。

2.jpg

(南洋公学校门旧照)
1904 年,徐维震顺利完成在南洋公学的学业,成为南洋公学中院第四届毕业生。在学 校严厉的标准之下,能够被顺利录取并且毕业的学生少之又少,这也从侧面反应出了徐维震 这位IU 老校友的学霸气质。当时在南洋公学就职,后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的张元济先生认 为徐维震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一直将其视为得意门生[4]。经南洋公学督办,同时也是清末洋 务派代表人物,有“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之称的盛宣怀表奏朝廷,徐维震与同期毕业 的四位同学邵长光、陈同寿、屠慰曾、吴乃琛及上期毕业生胡壮猷共6 人被派赴美国留学。 在那个“精英留学”的年代,与徐维震同赴美国的5 人在学成归国后也都成就了一番事业。其中,胡壮猷和邵长光分别成为了现今浙江大学的前身——浙江高等学堂和国立浙江大学的校 长。而吴乃琛后来在北大任职教授,屠慰曾则投身交通事业,曾在“中东路事件”中担任中方铁道部代表。
1905 年,背负着那个时代“救国救民”的使命,在经过了三万两千里的航行后,徐维震一 行人踏上了美国这片陌生的土地。[3]

【留学救国 – 在美求学时期】
由于缺乏相关文献记载,我们已经很难还原徐维震在美国求学的细节。但我们足以想象 留着辫子头的徐维震灾踏上美国这片新大陆时内心的震撼。我们也能透过历史留给我们的蛛 丝马迹,看到他的改变与抉择。抵美后,徐维震进入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就读本科,而后转学 至芝加哥大学,并最终于1908 年转入印第安纳大学。关于转学至印第安纳大学的原因,徐 维震在1914 年写给芝加哥大学Paul M.O‘Donnell 教授的信中说,他想要在学习法律的同时 侧重于外交和政治领域有更多的学习,而IU 在当时有Harding、Hershey、Woodburn(即James Albert Woodburn,IU Woodburn Hall 即以他的名字命名)三位在国际法、法律与政治关系研 究领域有更高学术造诣的教授,因此他选择转学到IU[5]。从徐维震的信中我们不难看出, 他清楚地了解国家时下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并做好了为国效命的准备。

3.jpg

(徐维震于1914 年写给加哥大学Paul M.O‘Donnell 教授的信)
1909 年,徐维震从IU 毕业,获得法学士学位。在写给芝加哥大学Paul M.O‘Donnell 教 授的信中他还提到,毕业后不久,他便接到清政府驻美公使馆来电要他赴公使馆就职,但最 后没有成行。至于原因,徐维震在信中没有提及[6]。同年,他接到清政府邮传部来电要其速 返国内就职。于是,徐维震结束了在美4 年的求学生涯回国赴命。

【年少有为 – 清末民初时期】
清朝末年,清政府废除了传统的科举制度,同时指定了《留学生考试章程》,以吸引归 国的海外留学生通过考试进入政府就职,被称为“洋科举”。1910 年,在短暂任职北京参议厅 法律参订员之后,徐维震参加了“洋科举”。在这场考试内容包括外文及留学期间所学科目的 考试中,徐维震在参加过于保和殿举行的“廷试”之后成为“殿试一等钦赐法政科举人”。而后, 一纸诏书将他任命为教育部主事,相当于现今的中央部委处级干部。在那个清政府大厦将倾 却仍在苟延残喘的年代,徐维震这位头戴“留洋”光环的政法领域人才无疑会备受重用。短短 一年内,他先后兼任海军部司法官和邮传部全国铁路总局交涉科科长,直至辛亥革命。

1911 年,武昌的枪炮声终结了统治中国200 余年的清王朝。1912 年初,徐维震被任命 为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委员,参与了震惊中外的“善后大借款”(孙文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袁 世凯的北洋政府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的一次大借款,款项高达二千五百万镑, 年息五厘,分47 年偿清,以解决政府的国库空虚问题)。

1912 年,年仅31 岁的徐维震被 袁世凯任命为大理院推事,该职务相当于现今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徐维震十分清楚自己年纪 轻轻便身居高位的原因,他在写给芝加哥大学Paul M.O‘Donnell 教授的信中说“我十分清楚 以我这样年轻的资历担任最高法院法官一职可能无法胜任,但是我明白我的国家此时此刻需 要建设新的政治、法律系统,所以需要像我一样有过在外国留学经验的年轻人成为这场变革 的领导者”[8]。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徐维震无疑是受到北洋政府青睐、重用的年轻人。 孙文发动二次革命后,徐维震一度被派往上海兼任上海警备司令部国际公法及外交法律顾问 和高等捕获市检厅评事两个职务,协助北洋军与讨袁军作战。

1919 年2 月,徐维震受命署理山西高等审判厅厅长(后改称山西高等法院),翌年任院 长。《印第安纳大学校友录》中校友去向部分关于徐维震的记载也终结于此。

4.jpg

(《印第安纳大学校友录》中校友去向部分关于徐维震的全部记载)
在1926 年作为中方代表陪同出席北京法权会议的外国代表视察各地法院及监狱之后, 徐维震奉命筹备收回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组建上海公共租界临时法院。该事件成为中华 民国政府收回租界领事裁判权的标志性事件。该事件一改上海公共租界所有民刑事案件,不 论当事者是否为中国人皆须相关西方国家会审的丧权辱国现象,成为中国政府渐次收回上海 公共租界独立司法权的开始。自此,徐维震与上海公共租界结下不解之缘,分别于1927 年 和1929 年担任上海公共租界临时法院院长一职。上海公共租界临时法院后改为江苏高等法 院第二分院,徐维震分别于1930 年和1935 年担任院长。作为上海公共租界的最高法律机关 领导人,在租界这一各国势力盘根错节的地区开展工作显得非常困难。而徐维震多次出任此 要职,与其过人的学识和一口流利的英文不无关系。

5.jpg

(在上海担任院长期间的徐维震照片)
在上海工作期间,他还曾兼任东吴大学的法学教授,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其子徐贤怀 亦成为著名的法律学者,著有《美国不动产抵押放款之研究》等著作。

6.jpg

(徐维震之子徐怀贤所著《美国不动产抵押放款之研究》,该书由时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 张元济应徐维震之邀作序)

【晚节不保 – 汪伪政府时期】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11月,上海沦陷。由于在公共租界内,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直至1940年才被汪伪政权接收。1941年3月4日,徐维震被汪伪特工绑架至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76号监禁。是年12月,日军占领租界后,徐维震就任伪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院长并兼任伪江苏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院长。1943年8月1日,任伪上海高等法院院长。1944年3月离职,其后任伪中央储备银行专门委员至抗战结束。这段时期,徐维震无疑站在了历史与人民的对立面,由于他先后效力清政府、民国政府和汪伪政府,上海民间一度美其名曰“三朝元老”加以讥讽。

抗战胜利后,上海高等法院在1946年6月27日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为由,判处徐维震有期徒刑10年,褫夺公权10年,全部财产除酌留家属必需生活费外没收。徐维震不服判决上诉最高法院,因他曾受汪伯特工挟持,出任伪职非其本愿,故改判有期徒刑4年,褫夺公权5年。入狱那年,徐维震已65岁高龄。而这段记载是现今我们能找到的范围之内关于徐维震最后的记录,这次审判之后徐维震的命运如何,我们已无从探究。曾经满怀救国之志漂洋过海的青年却在晚年落得如此下场,不禁令人唏嘘。作为校友,我们更愿意相信他是一位与世无争的学者因而晚节不保。但历史的真相或许早已随着他的逝去而成为永恒的秘密。

参考文献
[1]凌鸿勋 . 上海交大校史杂忆:南洋公学究创始于何年
http://news.sina.com.cn/c/2006-04-06/14559549787.shtml
[2][3]刘岸冰 . 南洋公学办学情形解析
http://sjtu.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94470
[4]张树年 . 忆父亲张元济先生(续十六) . 编辑学刊 . 1996(第四期)
[5][6][7][8] Paul M.O’Donnell . The Letter Box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Magazine,1914(第七卷)

文案编辑:Ziteng Zhang
责任编辑:Yalan Dong

7.jpg

IUB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致力于为全体BTown华人服务
微信号:IUCSSA

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